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游资讯 旅游资讯

翁同龢墓在哪_翁同龢墓

tamoadmin 2024-09-02 人已围观

简介1.翁姓的由来2.常熟有哪些名人?急要他们的资料3.北京宣武门历史地位4.光绪皇帝脾气有多暴躁5.翁同龢的人物生平6.常熟文化是怎样的一种文化?该如何理解?翁同龢夫人姓汤名松,字孟淑,生于清道光九年六月十七日(1829年8月5日),卒于咸丰八年戊午(1858年)三月十八日。浙江萧山人。 在筹建纪念馆时,从翁氏故居挖掘发现汤夫人墓碑一方,墓碑长167厘米,宽45厘米。此碑镌刻以后未曾用于汤夫人

1.翁姓的由来

2.常熟有哪些名人?急要他们的资料

3.北京宣武门历史地位

4.光绪皇帝脾气有多暴躁

5.翁同龢的人物生平

6.常熟文化是怎样的一种文化?该如何理解?

翁同龢墓在哪_翁同龢墓

翁同龢夫人姓汤名松,字孟淑,生于清道光九年六月十七日(1829年8月5日),卒于咸丰八年戊午(1858年)三月十八日。浙江萧山人。

在筹建纪念馆时,从翁氏故居挖掘发现汤夫人墓碑一方,墓碑长167厘米,宽45厘米。此碑镌刻以后未曾用于汤夫人墓地,碑文作“清削籍大臣翁君妻一品夫人汤氏墓”,为翁同龢生前亲书。

翁姓的由来

他的生平很多人都知道我就懒得说了,不过他的晚年回乡是非常有意思。他在京城的时候倒是没有那么多排场讲究,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帝师,没人敢轻视他。但是回乡以后它是各种臭讲究,出门必须坐轿,家里必须有一堆仆人,必须摆足大官回家养老的谱。因为各种乱花钱,没过多久,手头上的钱就花光了。没钱以后他就开始找亲戚朋友借,刚开始的时候亲戚朋友还愿意借。但是很快,这些人就彻底看清了他借钱就是为了维持自己的排场。这些钱基本上借了,以后他就还不出来。虽翁同龢也写一些书法来换钱抵债,但是他还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花钱的速度。后来翁家的亲戚朋友看见他跟躲瘟神似的,一个个跑得比谁都快。他的钱晚年养活自己是没问题的,但是他为了自己的虚荣心,非要讲排场,结果成了亲戚朋友们心里面的瘟神。只能说翁同龢这一辈子坚持了名在利前,永远把虚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常熟有哪些名人?急要他们的资料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昭王的庶子,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相传,周昭王姬瑕的庶幼子生下时双手紧握,别人怎么都掰不开,惟独周昭王去掰,应手而开。只见婴儿左手手纹象个“公”字,右手手纹象个“羽”字,合起来成个“翁”字,周昭王即赐姓翁,取名弘,成为翁氏始祖。

翁弘始居梁原城,后封任楚国左丞,死后谥号为端明王,墓葬梁原城五里,坟前华表、石犀、石象、石虎、石豹、石鹿等七十二件排列墓前两旁。梁原城在今甘肃灵台梁原镇,梁原离古时周朝初期活动区域周原、岐山及后耒建都的镐、宗周、丰不远,但因距今三千年了。

翁氏始于公元前1052~前1002年之间的西周昭王执政时期。周昭王是周武王姬发的曾孙,翁氏的始祖则是周昭王的庶子。如此一来,翁氏的来龙去脉,是更加一目了然。翁氏后人多尊翁弘为翁氏的得姓始祖。

扩展资料

翁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00位。

《百家姓》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度百科-翁姓

百度百科-百家姓

北京宣武门历史地位

常熟八状元:陆器(唐开成五年,840年)、周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孙承恩(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归允肃(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汪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应铨(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翁同龢(清咸丰六年,1856年)、翁曾源(清同治二年,1863年)。

仲雍 (生卒年不祥),又称虞仲、吴仲、孰哉。

言偃,字子游,又称叔氏。春秋时孔子学生,为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等教化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后人配祀孔庙,列入“孔门十哲”,尊崇为南方夫子。唐以后多次追封号侯、吴公、吴国公等。明嘉靖时改称“先贤言子”。清康熙时设置五经博士一员,由言偃后裔世袭。言偃为江南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现常熟存有言子墓、言子故宅、言子专祠、言子故里亭等遗迹。

鱼侃(生卒年不祥),字希直,晚号颐庵。常熟人。明永乐进士。先后任刑部、工部主事,随都御史王监督漕运。崇祯年间,巡按路振飞为他书写出墓碑,称为“第一清官”。

光绪皇帝脾气有多暴躁

宣武门位于西城区南部。明、清时京师内城九门之一,后演化为地片名,泛指宣武门东、西大街,宣武门内、外大街附近。建于明代,初称顺承门,正统四年改称宣武。为内城南门之一。现泛指宣武门东、西大街;宣武门内、外大街交在正阳门西侧,与东侧的崇文门相对,为内城三个南大门中西面那个。在崇文门与宣武门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礼制,两门一文一武对应,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为取武为意,城门守军训练用的护卫校场就设在宣武门外。

“崇文宣武各西东,拱卫神京气象雄。结束明清头一字,虽云附会亦天公。”

民国《都门杂咏》

这首民国年间脍炙人口的竹枝词,说的是明朝的崇祯,清朝的宣统,这二位爷都是亡国之君,年号的第一个字正巧是崇文门、宣武门的第一个字。

所以在民国时代的老百姓眼中,宣武门成了使清朝灭亡的门,换言之,这里也是结束中国封建帝制的最后一座大门。

宣武门最早在元代被称为“顺承门”,取自《周易》“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之句,位置在今西单路口南约20米处。

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拓南垣,至今前三门一线,城门随移,名称依旧;到了正统四年(1439年)加筑重修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改名宣武门。

宣武门与崇文门并列东西,为的是取“左文右武”、“文治武安,江山永固”的涵义。宣武门取宣扬武功之意。

宣武门城门面阔五间,通宽32.6米,进深三间,深23米。城楼为两层,连同城台通高33米。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饰绿琉璃脊兽很是气派。

如此煊赫重要的宣武门,自然少不了故事。

“宣武水平”

宣武门瓮城内有砖砌的五火神台。此地低洼,雨季时城内之水多从此经过,流出城外,日久看城门的兵士即以此砖台为记,适时开门宣泄城中雨水,如果水淹没了砖台,则水拥阻城门,无法开启,城内易遭水患。人们将此砖台美称“宣武水平”。

“宣武午炮”

1924年以后,北京的钟鼓报时声不再响起,取而代之的是在宣武门城楼上鸣炮报时。

据说首次鸣炮就震塌了附近的两间民房,还真是一鸣惊人。那时每日中午,放炮一声,声震南城,人称“宣武午炮”。由于鸣炮的开销太大,在延续了30年后,终告停止。

“宣武死门”

清代刑场设于菜市口,犯押赴刑场行刑要出宣武门。而当时北京的墓地也多在宣武门外的陶然亭等地,所以送葬的人也多出宣武门。因此宣武门又被百姓称之为“死门”。

刑部还在箭楼的西侧立了一座写有“后悔迟”的石碑。也留传下来了一句“刑部的碑——后悔迟了”的歇后语。

不过再恢弘重要的城门也都难逃一“拆”。

民国九年(1920年)到民国十年(1921年)修建环城铁路,宣武门箭楼被拆除。民国二十年(1931年),工务局又拆除宣武门瓮城。

解放后1965年拆除宣武门城楼,1966年修建北京地铁时又将宣武门城墙拆除,护城河填平,从此宣武门不复存在,变成了日趋繁华的十字街头。

在老北京,宣武的地位非同寻常,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比拟的。

在老北京,无论出自文献文本,还是出自老百姓之口,常常会有城南和宣南的称谓,比如林海音先生的作品《城南旧事》。这里的城南有历史特有的能指,具体指的范围大都在宣武,而宣南的“南”,就是城南的“南”,二南同一,绝对不会让老北京人混淆。

在北京任何一个城区都可以有地理意义的南北之分,却都不具有宣南这样的历史文化意义之所在。

宣武之所以拥有如此厚重的意义,在于历史的馈赠。自明朝从南京迁都到北京,大运河的终点漕运码头,由积水潭南移到前门以南,以后又相继扩建了外城,一直到清朝禁止内城开设戏院,将戏院绝大多数开设在前门外,以及前门火车站交通枢纽中心的建立……这一系列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城南特殊的历史地位与含义。

以前门为轴心,辐射东西的城南特别是西侧宣武一带,曾经是北京城商业文化的中心,其历史的文化涵义,对于建设新北京保护老北京意义深重。不仅对于我,对许多北京人,城南和宣武乃至宣南,是一个情感深重的称谓,从口中吐出这个词儿,会有一种霜晨月夕的沧桑感觉。

称宣武文宣武和武宣武,是有道理的,这个道理也源于历史绵延的结果,是宣武这棵大树上结出的两种最有特色的果子。

先说文宣武,这里还要说历史。先不说别的,这里只说说会馆,说说会馆和宣武的关系。可以说,文宣武的文化,首先得益于会馆的建立。会馆文化,从某种程度而言,代表着宣武的文化,或者说促成了宣武文化别具特色和意义的发展。

明清时会馆大多建在前门外。那时的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都设在前门内的东西两侧,只隔一道外城墙。外地人进京,无论是赶考的秀才,还是办事的官员,住在前门一带,自然方便一些。于是,各地举子或商人、官员,以同乡为单位,纷纷开始集资在这附近盖起大小院落,很像是如今的各地办事处,为的是藉有稽、游有业、困有归,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据说,前门一带会馆有140多家,毫不夸张地说,大部分在宣武。

如果现在来选宣武最著名的会馆,还真的有些为难了,因为著名的会馆太多,而且列举出的这些著名的会馆,大都不仅著名于宣武,同样在北京也是著名的。南横街的粤东会馆不著名吗?清末由广东同乡出资,买下康熙年间大学士王崇简父子的怡院一角,占地六亩,足够大的了。戊戌时期,保学会就是在这里成立,变法的风云人物康、梁等人都出入这里。民国元年,孙中山来京时的欢迎会,也是在这里召开的。想那时,出入这里的都是主宰中国命运的风云人物,个个心怀百忧,志在千里,且吟王粲,不赋渊明。

珠朝街上的中山会馆就不著名吗?当年被清诗人钱大昕赞美为 “荆高酒伴如相访,白纸坊南第一家”。清末被留美归来的唐绍仪(后在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时当过总理)买下,改建为带点儿洋味的会馆。民国元年,孙中山当了大总统,来北京就下榻在这里,一样地沾满了仙气和灵气。

米市胡同的南海会馆呢?当年康有为就是在这里起草万言书的,那该是何等的襟怀。想当年吴稚晖从天津大老远特地到这里,翁同龢从朝廷深院下轿到这里,更不用说戊戌六君子常常在夜深时分来到这里聚议。多少现在听起来如雷贯耳的大人物,都曾经和这里结缘,往来会馆间,搅动着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又该是多么的让人神往,让人充满想象。

还有北半截胡同住过谭嗣同的浏阳会馆呢?粉房琉璃街住过的新会会馆呢?南半截胡同住过鲁迅的绍兴会馆呢?……这样的会馆真的太多。正是由于这样多的会馆汇集于宣武,才使得宣武的文化气息得天独厚,那么多的文化领袖都出入在这里的会馆之间。无论革 命舆论,还是,还是报刊业的发展,宣武都走在北京乃至全国的前列。宣武虽沾一个“武”字,但说宣武是文

宣武,当不是自夸,而是实事求是,是历史使然。

再说武宣武。宣武本身就有一个“武”字,前面再加一个武字,在我看来,和传统意义上的文治武功并不是一个意思。而应该特指它含有武术和功夫以及舞蹈戏曲在内的舞台艺术。从本质而言,这里的“武”字,是“舞”的同音变体,和文宣武的“文”字是一个意义上的并蒂花开对仗的两枝,是文化的另一种形式。也就是说,宣武从根儿上说,是崇尚文化和艺术的,或者说文化和艺术,是宣武的立身之本的两条最重要的根系。

宣武的这个“武”字所代表的艺术,主要来源于天桥和八大胡同两支。天桥所代表的是北京最正宗的草根艺术,撂地摊的艺人,个个有一手惊人的绝活儿,他们所创造的市井俗文化,至今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北京的文化遗产。而八大胡同的历史真正面貌一直在被扭曲或遮蔽,是的,八大胡同确实一度娼 妓泛滥,但是,如果说八大胡同就是娼 妓的代名词或符号,起码是不全面的。从某种意义而言,它也曾经是中国京剧的重要发源地。

乾隆下江南之后,带回来四大徽班,是京剧繁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刻。这四大徽班的主要演员,一开始都落户在八大胡同。首先进京来的三庆班,住进了韩家潭,以后,四喜班住进了陕西巷,和春班住进了李铁拐斜街;春台班住进了百顺胡同。号称清同光十三绝的主要名角,大多也都住在八大胡同一带,如四喜班的老板兼须生时小福,住在百顺胡同,春台班的老板兼须生俞菊笙,王瑶卿、姜妙香的老师陈德霖也都住在百顺胡同,俞振亭和他办的斌庆社住大百顺胡同,就连后来梅兰芳从李铁拐斜街的老宅搬出,也在百顺胡同里住过;在我国首拍**《定军山》的谭鑫培也在大外廊营盖上的西式小楼安居,那里就在韩家潭的身后。我猜想,大概是韩家潭百顺一带已经住不下,才另毗邻为居的,逐渐发晨到它们的。所以,后来有民谚说:“人不辞路,虎不辞仙,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这是对那些情景最为形象的概括。

和清末民初康有为、、鲁迅、李大钊那么多的文人志士聚集在宣武的会馆里,才有了宣武的文脉一样,如此众多且重要的京剧名角住在八大胡同,有历史的偶然和必然,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个意义,使得宣武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之脉,或者我们概括为宣武的武(舞)脉。

和天桥的草根艺术对应着,这一脉艺术则是中国最古老最高雅的艺术,当时是属于官廷和士大夫的艺术,可以说,是经历了八大胡同时代的历练,进而在大栅栏和珠市口等众多戏园子的演出,才使得这门艺术步入民间,并且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谈中国京剧史,就绕不过宣武,这是宣武值得骄傲的资本。和它可以列数那些文坛叱咤风云的人物是宣武的骄傲一样,也可以尽说这样一批艺术大家名角,也曾经在宣武的地盘上,为宣武扬名扬威。

文宣武,武宣武,宣武如此丰腴厚重,应该格外珍惜才是。这种珍惜,不是简单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是直接地让历史成为今天的侍从和门童,而是要认真研究、仔细把握住宣武这得天独厚的文化与艺术的两根脉。它们是宣武支撑和发展的根,不要急于将它们挖出去当值钱的老人参来卖。

翁同龢的人物生平

说起光绪皇帝,人们更多的是对其报以同情。确实,光绪皇帝是一位悲情皇帝,4岁即位38岁病逝,在位34年空留一生叹息。不仅如此,连死后墓地都被盗掘不得安宁。

光绪皇帝确实值得同情,但很少有知道光绪皇帝脾气极其暴躁。如果大家翻阅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的日记,就会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那个在今人看来清秀文弱的光绪皇帝,竟然有着完全与其不相称的另一面,“暴躁、偏执、骄纵、不满”。

当光绪皇帝年仅12岁时,翁同龢就发现他脾气之暴烈非同一般。翁同龢在其日记中记载了,仅从光绪九年二月到六月这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他就六次脾气:

二月十五日,小皇帝不知道什么原因,在后殿脾气,竟然“拍表上玻璃”,被碎玻璃扎得鲜血淋漓,“手尽血也”;三月十八日,“与中官闹气”,“扑而破其面”,把太监的脸打破了;五月初二日上课时摔破一碗;六月十二日,因发脾气踢破玻璃窗;六月二十日,“颇有意气”,“余等再入诤之始平”。

12岁的光绪皇帝脾气之暴躁,让作为老师的翁同龢很是担心,“圣性如此,令人恐惧”。那么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何光绪皇帝脾气如此暴躁?

这就要从皇帝成长的周围环境去说起。末代皇帝溥仪曾在《我的前半生》中这样写道,“每当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脑子里便浮起一层**:琉璃瓦顶是黄的,轿子是黄的,椅垫子是黄的,衣服帽子的里面、腰上系的带子、吃饭喝茶的瓷制碗碟、包盖稀饭锅子的棉套、裹书的包袱皮、窗帘、马缰……无一不是黄的。这种独家占有的所谓明**,从小把惟我独尊的自我意识埋进了我的心底,给了我与众不同的‘天性’。”

和溥仪一样,光绪年幼时就集万众宠爱于一身,所有人见他都要下跪,“抬头看皇上一眼都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事”、“他性情急躁,喜怒无常,他手下的太监都不敢亲近他。他常常夜间不睡,半夜三更起来批阅奏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自己拍桌子,骂混帐。”

不仅如此,他的所有要求都会被得到满足。但是这也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他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最后在畸形的环境中长大,再加上懂事后大权不在手,暴躁脾气由此产生。

举个例子,在著名的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为了有所作为,其暴躁脾气在此刻展现的淋漓尽致。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在103天里,直接下达上谕三百多条,其中在9月份的17天里,竟然下达了132件谕旨。戊戌变法从开启就注定了它的失败,光绪皇帝最终也成为一个悲剧皇帝。

常熟文化是怎样的一种文化?该如何理解?

清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应院试考中秀才。

咸丰二年(1852年),应顺天乡试中。

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授修撰。

咸丰八年,典试陕甘,旋授陕西学政,后因病请回京城。

咸丰七年(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以后被咸丰帝破格擢为乡试副考官,先后典试陕西、山西。

咸丰九年(1859年)一月,返京调养。二月,翁同龢从陕西起程回京。三月底,回到了北京。

同治元年(1862年),擢升为赞善。典试山西。父去世回去守孝,期满,转任中允。授命在弘德殿行走,五日一进讲,于帘前说《治平宝鉴》,得到两宫皇太后嘉奖。累迁任内阁学士。母去世后,守孝期满,继续担任以往官职。同龢居讲席,每以忧勤惕厉,启沃圣心。当八年武英殿之灾也,恭录康熙、嘉庆两次遇灾修省圣训进御,疏言:“变不虚生,遇灾而惧。宜停不急之工,惜无名之费。开直臣忠谏之路,杜小人幸进之门。”上览奏动容。又圆明园方兴工,商人李光昭蒙报木价,为李鸿章所劾论罪。廷臣多执此入谏,恭亲王等尤力诤,上不怿。同龢面陈江南舆论,中外人心惶惑,请圣意先定,待时兴修。乃议定停园工,并有停工程、罢浮费、求直言之谕。 同治四年(1865年),翁同龢奉旨在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帝。

光绪元年(1875年),任刑部右侍郎。

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皇上在毓庆宫致力于学,命授读,再辞,不允。随即迁任户部,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迁刑部尚书,调工部。

光绪五年(1879年),云南巡抚杜瑞联就云南非法军费报销一事,派崔尊彝和潘英章二人携巨款赴京打通关节。崔、潘二人进京后在军机处、户部四处活动,最后以向军机大臣周瑞清、王文韶、景廉和户部经办司员、书吏行贿8万两为条件,了结此项报销。

光绪六年(1880年),廷臣争俄约久不决,懿旨派惇亲王、醇亲王及同龢与潘祖廕每日在南书房看摺件电报,拟片进呈取进止,至俄约改定始止。 光绪八年(1882)十月,廷命翁同龢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翁同龢第一次出任军机大臣。翁同龢此次出任军机大臣,主要参与了两项重大政治活动。一是参与处理云南军费报销舞弊案;二是参与中法越南交涉事宜。翁同龢因曾国藩及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因而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任户部尚书期间,处处刁难北洋水师。

光绪十年(1884年),法越事起,翁同龢主张一面进兵,一面与议,庶有所备。又言刘永福不足恃,非增重兵出关不可。旋与军机王大臣同罢,仍直毓庆宫。前后充会试总裁、顺天乡试考官,两蒙赐“寿”,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尝请修墓,传旨海上风险,命驰驿回京,恩眷甚笃。

光绪十六年(1890年),户部上奏,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请求暂停海军向国外购买,致使北洋海军的发展就此停滞,落于世界之后。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江苏常熟的翁同龢。李翁二人的恩怨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当时英国人建议中国:“必添购快船两艘,方能备日制胜”,未料翁同龢不断拖延,两艘快船为日本购去,新日舰速度快、炮门多,其中一艘日舰“吉野号”成为甲午战争中击沉中国舰队最多的船舰。

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深得光绪帝信任。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次年,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与李鸿藻极力反对割地,指出:“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又联合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次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光绪二十三年(18年),以协办大学士,兼任户部尚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皇上开始召用主事康有为,议行新政。四月,朱谕且每於召对时谘询,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八月,发动,太后复训政。十月,又奉朱谕,革职,永不叙用。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卒于家,年享七十有五。宣统元年(1909年),诏复原官,后追谥文恭。

古里

抗战期间,立志抢救古籍于滔天战火的郑振铎,偶见一部由“清常道人”手抄编定的元明杂剧。此前,传世的元代杂剧不过百种,而这部《古今杂剧》收录元明杂剧达242部。他欢呼这是“仅次于敦煌石室与西陲的汉简的出世的”。

“清常道人”恰是常熟藏书楼“脉望馆”主人赵琦美的自号。

如今,赵琦美父亲赵用贤的宅子保存完好。门口柱子左右,悬挂着这么一副楹联:“一榻春生琴上月,百花香集案头书。”穷尽文人坐拥书城的诗意生活图景。

楹联的题写者是瞿启甲,铁琴铜剑楼的第四代主人。

铁琴铜剑楼

因为家中藏有一把唐代古琴和一柄青铜剑,瞿氏家族的后人将藏书楼由之前的“恬裕斋”更名为“铁琴铜剑楼”。这么一改,平添了一股豪气。

瞿氏家族的确心存豪气。

他们藏书,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精神劲头足,访书的气场阔达,正如他们掷地有声的豪言,“宁舍腴田百十亩,不弃秘笈一两橱”。

他们也读书,以研究者的姿态校对古籍,编订书目,畅游书海,让知识生长,让历史开花,让智慧延续。

他们更护书,太平军围剿清军,进入常熟,挨家挨户搜捕。面对刀枪丛林,文弱书生瞿秉清挺身而出,振臂一呼:“军中可有读书人否?军中可有读书人否?”让行伍之人亲眼见识了文人的刚。

铁琴铜剑楼广场

他们还献书,秉承“藏以致用”的理念,心里念着的是“书贵流通,能化身千百,得以家弦户诵,善莫大焉”。

新中国成立,瞿氏三兄弟遵照长辈的遗训,将全部收藏无偿捐献给国家。

郑振铎深表震撼:“先生们化私为公,将尊藏宋元明刊及抄校本捐献中央人民,受领之余,感佩莫名。”

涓涓流水,千回百转,一路欢歌,终归大海。

位于常熟古里镇的铁琴铜剑楼,历经二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依旧巍然独存。

这里有两副对子历来广受推崇。一是“独鹤窥朝讲,邻鸡听夜琴”,一是“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画奇书”。

题写者均为翁同龢

翁同龢纪念馆

在清代,常熟人翁同龢是风云人物。他以藏书的方式续写着文脉传承的故事。

2000年4月,翁同龢五氏孙翁万戈和夫人,从海外携带翁氏精品藏书善本回国,由上海图书馆整体收藏。这批翁氏藏书,共计80种542册,其中8种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翁同龢故居正厅取名“彩衣堂”。其中堂所配对联温和而有力——“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

读书这事、藏书这事,在常熟是一场没有接力棒的接力赛。

环城河春色

以藏书、护书、献书为己任的瞿启甲,曾经出任常熟县立图书馆首任馆长。当年他工作的地方,经过改建和修缮,现在是戴逸学术馆。戴逸将之命名为“衣山楼”。

常熟人戴逸总结自己的人生足迹,只是说:“我的一生是读书的一生,笔墨的一生。

在戴逸学术馆开馆之际,他将自己收藏的15000多册图书捐献出来,让常熟的书香更浓郁、更醇厚。

德润青史”,这是“人民艺术家”王蒙给戴逸的题词。

书画家侯德昌写的是“笔底纵横千篇作,茅屋犹存万卷书”。

从“宁舍腴田百十亩,不弃秘笈一两橱”到“笔底纵横千篇作,茅屋犹存万卷书”,由“自述”而“他评”,时间跨度上百年,彰显出常熟人在文化传承上的用心、自信与决绝。

常熟的文化积淀,熟透了。

位于常熟虞山街道环城东路上的虞阅书房,是一个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有读者在卡片上留言道:“此时,我坐在小镇的虞阅书房里,落地大玻璃外有密布的树丛,书房里一排一排书寂静地守着,在沙发与沙发之间,流淌着柔和的音乐,谁能不爱这样的时刻呢?”

门外,书房的玻璃橱窗上赫然刻着一行字: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创新不忘传承,传承而不守旧。常熟人深谙“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道理,并努力加以践行,让优秀传统文化俏起来、美下去。

凤禧文化艺术中心位于常熟尚湖湖畔。旗袍是这里的主打产业。这里推出一款“乔其书法纹样旗袍礼服”,面料上布满苏东坡的那首“花褪残红青杏小……”,汉字的形态、大小、深浅经过精细编排,古典的气息洋溢开来。

常熟有一家知识餐厅推出答题环节,如成绩尚可,就餐有折扣。题面五花八门,包括“以下哪道美食属于常熟特产”“马是怎样睡觉的”“清代从摹习古法掌握绘画基本知识的教科书是什么”等。

在这家餐厅,一个“小炒肉套餐饭”,由五花肉、杭椒、东北大米烹制,食材来自各地,于是菜单上配发的是汪曾祺的句子,“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一个“蚝油生菜”,请出的则是杜甫《立春》中的名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常熟山上有只花升箩,三岁小囡也会唱山歌。山歌不是爷娘教,自肚聪明自己做。”常熟白茆山歌传唱了几千年。

白茆山歌

如何让传统山歌曲调焕发出新风?

传统山歌《隔河杨树着根青》,曲调冗长悠远、高亢苍凉,抒发着内心的悲伤,“叫我唱歌就唱歌,唱歌郎肚里苦楚多。六月里太阳似火,背心晒得赤乌焦”。

当代常熟音乐人综合运用现代音乐手段,对这首歌进行改编与创排

“春天太阳暖洋洋,大地滋润禾苗壮。麦苗青青菜花黄,满园春色嗨起来。春耕号子应天响,布谷声声头上叫,绿水青山赛天堂,美丽乡村我家乡……”

春天山歌”,是这首歌的新名字。

古琴

常熟素以“红木之乡”闻名,苏式木作成为高雅的象征。常熟市东方红木家具艺术馆馆长姚向发奇想:为何不将乡贤《富春山居图》以木雕的形式加以还原?

2015年春天,海峡两岸木雕工艺师联手,开始在上等的花梨木上劳作。20多名工艺师分别用透雕、镂雕、阳雕、阴雕等不同手法,化皴为刻,以刀代笔,刀工紧随黄公望的笔锋,将平面的《富春山居图》转化成红木木雕的半立体场景

“两岸木雕师共同创作木刻版《富春山居图》,进一步让黄公望的经世之作,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引导者。”台湾三义木雕理事长蔡仁福说。

常熟古琴艺术馆

如今,黄公望主题两岸文创设计大赛已经举办三届。观摩以往的获奖作品,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两岸青年学子的手下被创造性地激活。比如说——

一组名为“山”的调味罐系列,以调味罐架的把手、罐身和浮雕,分别与黄公望浅绛山水的三要素轮廓、皴法、渲染相对应,述说着深邃而悠远的意境。

虞山蝶椅是一组具有现代感和实用价值的蝴蝶凳,灵感源于中国传统家具“蝶几”中的“开与合”概念,并将常熟虞山的自然形态融入椅子的线条走势之中。

“熟在养人”

方塔

虞山东岭有言子墓,周边草木葱翠,乾隆题写的“道启东南”石坊自有威严。

常熟人言偃,字子游,在《论语》中时常露面。孔子曾说:“吾门有偃,吾道其南。”而言偃也被誉为“南方夫子”。

《史记》中记载:“子游既已受业,为武城宰。孔子过,闻弦歌之声,孔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曰:‘昔者偃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孔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9月28日,言子旧宅经过修复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展示言子思想底蕴、精神风、儒学文化的重要场所。

常熟在保护言子思想的物理空间,也在拓宽言子思想的精神空间。

环城河畔

出生于常熟市支塘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是一位无机化学家。他说在家乡读小学时,校长是位秀才,因为“廉明谦和”,为学生所崇敬。而学校的环境清静、优美,“运动场的一边种有四棵整齐挺拔的梧桐树,象征着为人也要那样正直高洁”

母校校长的为人风范和家乡四棵梧桐树的身姿,参与了张青莲的人生成长和思想成型。

9月20日,“脊梁——庞薰琹的艺术强国之路”展览在常熟美术馆开幕。这位从虞山脚下走出去的美术家早就宣告:“美术也须从象牙之塔中走出来,走上十字街头。

展览有部分内容是他到贵州80多个苗族、布依族村寨进行实地调查的成果。他说:“少数民族都比较单纯,善良,内心是美的,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内在的美。”

常熟人就善于发掘和呈现一种“内在的美”。

南城初雪

4月27日,常熟为散文诗歌集《寒窗孤梦》举行首发式。这本新著的作者高淳,出生于年,自小患有先天性肌弛症,行动受到严重阻碍。但他用唯一能动的右手食指控制鼠标,进行文学创作,字数已经超过340万字。

“好书就像一颗颗闪耀在黑暗中的明星,它们能给失望的人们带去点点亮光,让美好的希望撒遍江河大地。”高淳说。

画家姚新峰也致力于寻觅江河大地“内在的美”。他生活的常熟市海虞镇,曾经有不少渔村。他经常跟渔民打成一片,感受他们的日常点滴。

姚新峰时不时把自己的画给渔民兄弟看看。他们都乐了:画的不就是眼前的这个景吗?就这么一个景,画到画上怎么那么好看!再好好看看这个景,还别说,的确挺好看!

位于昆承湖西路的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鼓励来自全球上百个国家的学生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

世界联合学院

2018年9月,虞山书院在这里揭牌,始建于元代的“文学书院”再度重生。书院设立中国项目中心,旨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撒向全校师生的心田。

书院面积总计3800平方米,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建筑,粉墙黛瓦,兼具庭院、水榭、亭台等苏式园林传统建筑元素。

学术正人心自淑,教化行风俗斯美。”这是虞山书院学道堂门口以篆书写就的楹联,可视为常熟在文化传承上的一个总括、一个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