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游资讯 旅游资讯

上海笔墨博物馆要预约吗_上海笔墨博物馆

tamoadmin 2024-08-26 人已围观

简介1.中国十大竹子名画2.上海师范大学有什么值得参与的校园活动3.关于景点的诗画画作品有哪些4.“明思家”之一的仇英擅长画画是什么?代表作品有哪些?5.沈尹默(沈尹默草书千字文)主要经历 人物经历 金陵(今南京)人,一说钟陵(今江西进贤)人。生卒年不详,但可知其卒于宋灭南唐之前。他出身江南名族,一生以高雅自任而不肯出仕。善画花竹、禽鱼、蔬果、草虫。他经常漫步游览于田野园圃,所见景物多为汀花野竹、

1.中国十大竹子名画

2.上海师范大学有什么值得参与的校园活动

3.关于景点的诗画画作品有哪些

4.“明思家”之一的仇英擅长画画是什么?代表作品有哪些?

5.沈尹默(沈尹默草书千字文)主要经历

上海笔墨博物馆要预约吗_上海笔墨博物馆

人物经历

金陵(今南京)人,一说钟陵(今江西进贤)人。生卒年不详,但可知其卒于宋灭南唐之前。他出身江南名族,一生以高雅自任而不肯出仕。善画花竹、禽鱼、蔬果、草虫。他经常漫步游览于田野园圃,所见景物多为汀花野竹、水鸟渊鱼、园蔬药苗。每遇景物,必细心观察,故传写物态,皆富有生动的意趣。在画法上他一反唐以来流行的晕淡赋色,另创一种落墨的表现方法,即先以墨写花卉的枝叶蕊萼,然后傅色。他在所著《翠微堂记》中自谓“落笔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功”。当时徐铉记徐熙画是“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也”(《图画见闻志》)。

宋代沈括形容徐熙画“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梦溪笔谈》)。宋代《德隅斋画品》中著录徐熙《鹤竹图》,谓其画竹“根干节叶皆用浓墨粗笔,其间栉比,略以青绿点拂,而其梢萧然有拂云之气”。米芾又谓他画花果有时用澄心堂纸,用绢则“其纹稍粗如布”。这种题材和画法都表现他作为江南处士的情怀和审美趣味,与妙在赋彩、细笔轻色的“黄家富贵”不同,指黄筌与黄居父子而形成另一种独特风格,被宋人称为“徐熙野逸”。然而《图画见闻志》中记徐熙为南唐宫廷所绘的“铺殿花”、“装堂花”,于“双缣幅素上画丛艳叠石,傍出药苗,杂以禽鸟蜂蝉之妙”,“意在位置端庄,骈罗整肃,多不存生意自然之态”。这种富有装饰性的绘画,也构成了徐熙绘画的另一风貌。

画家后人

徐熙的孙子徐崇矩、徐崇嗣、徐崇勋皆善画。徐崇嗣曾参加描绘南唐中主元旦赏雪图的集体创作,负责图写池沿禽鱼。进入北宋后,由于当时“黄家富贵”成为北宋宫廷花鸟画的标准,徐崇嗣便效诸黄之格,指黄筌与黄居父子创造了一种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的没骨画法。北宋宣和御府中所藏徐崇嗣画,“率皆富贵图绘,谓如牡丹、海棠、桃竹、蝉蝶、繁杏、芍药之类为多”,与野逸画风已有所不同。

人物画风

他画花,落笔颇重,只要略施丹粉,骨气过人,生意跃然纸上。时称“江南花鸟,始于徐家”。“下笔成珍,挥毫可范”。其作品,有“意出古人之外”而创立了“清新洒脱”的风格。可谓“骨气风神,为古今绝笔。”。曾画有《石榴图》,在一株树上画着百多个果实,气势奇伟,笔力豪放,摆脱了当时画院里柔腻绮丽之风。他用质朴简练的手法,创立了”水墨淡彩”。郭若虚论《徐黄异体》,指出徐熙因所处环境地位与黄筌不同,故志趣各异。并说他“多准确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今传世凫雁、鹭鸶、蒲藻、虾鱼、丛艳、折枝、园蔬药苗是也……”《宣和画谱》所记录他的画有二百五十九件。如“雪塘野鹭图”等。 他是一般的老百姓,为人宁静淡泊,专心绘画。擅长画江湖间汀花、野竹、水鸟、鱼虫、蔬果。他经常游山林园圃,细察动植物情状。他与后蜀黄筌的花鸟画为五代两大流派,两派的风格不同,各有不同。他所画花木禽鸟,形骨轻秀。独创“落墨”法,用粗笔浓墨,草草写枝叶萼蕊,略施杂彩,使色不碍墨,不掩笔迹。一变黄筌细笔勾勒,填彩晕染的方法。然当时黄筌在画院占优势,掩斥徐熙不能入画院。直至后来徐才出名。米芾说:“黄筌画不足收,易摹;徐熙画不可摹。”推崇备至。《宣和画谱》中辑入徐的作品有249件,《鹤竹图》辑入《德隅斋画品》,但传世真迹甚少。另有《雪竹图》,有谓风貌与徐熙类似,现藏上海博物馆。

性情豪爽

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擅画江湖间汀花水鸟,虫鱼蔬果,常游园圃,观察动植物情状。所作禽鸟,形骨轻秀。所画花木,改变前人细笔钩勒、填彩晕染方法,而改用粗笔浓墨,草草写枝叶萼蕊,略施杂彩,色不碍墨,不掩笔迹,人称“落墨花”。时称“江南花鸟,始于徐家”。

人物评价

徐熙画在南唐甚受重视,为后主李煜所欣赏。在宋代也享有很高声誉,宋太宗见徐熙所画安石榴,以为“花果之妙,吾独知有熙矣,其余不足观也”。他与黄筌都代表了五代花鸟画的新水平,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然宋人评论又说,黄筌神而不妙,赵昌妙而不神,神妙俱完,舍熙无矣,被誉为“江南绝笔”。徐熙作品早已不存,现传为徐熙的《雪竹图》、《玉堂富贵图》、《雏鸽药苗图》皆非真迹,只能从中领略其风格和画法。 《玉堂富贵图》 此画绘玉兰、海棠及牡丹,花蕊繁杂,画下端有一野鸡。题款为"金陵徐熙"下钤半印二,不可辨。

后人将其与后蜀黄筌并称为“黄徐”,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评,为五代、宋初花鸟画的两大流派之代表。汀花野竹、水鸟渊鱼、今传世凫雁、鹭鸶、蒲藻、虾鱼、丛艳、折枝、园蔬药苗是也……”

代表画作

《堂富贵图》

《堂富贵图》南唐徐熙 轴 绢本 纵112.5cm 横38.3cm

牡丹花常被称为富贵花。它是花中之王。自唐代以来,牡丹就成了民间所爱的、画家常写的花卉了。牡丹与白头翁 (鸟名 )画在一起,叫做“堂富贵”了。图中牡丹、兰、海棠、杜鹃,布满全幅,最后还用石青衬地。枝叶花鸟,用墨笔钩出轮廓,然后敷以彩色,湖石下还绘了一只野禽。这种满纸点染,不留隙地的画法,显然受了佛教艺术的影响。五代时后,花鸟画盛行,徐熙、黄筌二人,一在南唐、一在后蜀,同为后世花鸟画之祖。黄筌一派的花鸟画,用重色,气象华贵,非常艳丽;

徐熙则用“水墨淡彩”予人以超逸清雅的感觉。黄筌与徐熙的风格大不相同,因而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不错,徐熙是一位品格高尚的野逸画家,专画动植物而极少画山水,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说他“多状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以写生为主,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徐熙没有做过官,一生致力于绘画。《图画见闻志》又说:“徐熙辈,有于双缣幅素上画丛艳迭石,傍出药苗,杂以禽鸟蜂蝉之妙,乃是供李主宫中挂设之具,谓之铺殿花,次日装堂花,意在位置端庄,骈罗整群肃,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态。”这可能是一种挂在墙壁上作装饰的图案画。徐熙的生卒年不详,只知南唐于开宝末年 (公元5年),李后主降宋之后没有多久他就因病逝世了。

《雪竹图》

《雪竹图》似是最能体现其“落墨”风格的,可惜未加色而不得窥其全豹。此图纵151.1厘米,横99.2厘米,绢本,墨笔,藏上海博物馆。谢稚柳先生曾著文介绍此图,他是这样阐述“落墨”的:“所谓‘落墨’,是把枝、叶、蕊、萼的正反凹凸,先用墨笔来连勾带染的全部把它描绘了出来,然后在某些部分略略的加一些色彩。”也就是说,一幅画的形和神,都是用墨笔和墨色来“落定”,着色只是。这体现了徐熙在笔墨上的大胆革新。

以《雪竹图》观之,图绘雪后的枯木竹石。下方是大小数方秀石,不重勾勒而用水墨晕染出结构,留白以示积雪。石后中间是三竿粗竹,挺拔茁壮,细枝遒劲,残叶纷披。旁有数竿被雪压弯或折断的竹子,或粗或细,或断或弯,又有数竿细竹穿插其间,显得姿态多变,情趣盎然。左旁则现一段枯树,枝杈被折,或勾叶,或晕染留白,映衬雪景的萧瑟。而在刻画上,勾皴与晕染,粗笔与细笔,浓墨与淡墨,墨染与留白,兼施并用,同样是谨严的写实作品,与北宋盛行的“细勾填彩”、务求逼真的画风相比较,显得率意而出格,然而却也更多变化,更富情趣。

中国十大竹子名画

莫树滋

莫树滋,1941年出生,江苏常州人。196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受业于著名画家吕师百、黄显之、杨建侯诸教授。1965年至14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4年后在江苏常州市文化局创作办公室从事美术创作。1980年参加常州书画院筹建工作,后从事专职美术创作为专职画师。莫树滋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常州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常州书画院专职画家。其作品注重生活,注重传统,力求创新,出版有《莫树滋画集》。

中文名:莫树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常州

出生日期:1941年6月

职业:画家,美术师

毕业院校: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

主要成就:国家一级美术师

代表作品:《理想》《花香鸟语处处香》《路——瞿秋白造像》《三杰图》

人物简介

莫树滋,1941年生,江苏常州人。196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受业于著名画家吕师百,杨建侯诸教授。1965年到14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4年调入常州市文化局创作办公室,从事美术创作,作品先后在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出版社出版60余幅,《理想》发行印数在110万余张、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现实题材作品。1980年参加常州书画院筹建工作后转为中国画创作专职画师,创作中注重传统,注重生活,力求创新。作品入选“第四届全国年画展”、“第六届全国美展”、“第七届全国美展”、“全国科普美展”、“深圳中国画精品展”等重大展览。多次举办联展,并多次获省级美展奖,还被多处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美术》、《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多种刊物发表;多幅作品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展出。作品选入《江苏省中年国画作品选》,《江苏省花鸟画作品集》、《当代中华墨粹》、论文入编《花鸟画创作谈》论文集,出版有《莫对滋画集》。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常州书画院专职画师。

艺术特点

莫树滋的山水画充分体现出他对传统的深刻认知和对中国画传承的独特思考。其在方法上师古而不泥古,笔下的江南山水奇幻、平淡、空灵,给人以悠远的回味。莫树滋山水画中的线条都是临机而发,笔随心转,内涵丰富。尤其是他将传统的斧劈皴、折带皴和披麻皴的表现手法自如地组合起来,凸现出骨法用笔,谨严而不拘谨的鲜明特色,有着“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的效果,为画坛开辟了一条“新古典主义”的山水画风

人物评论

程大利(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

孜孜以求厚积薄发

莫树滋是以为很能潜下心来的画家。几年不见,他完成了一批力作,一批很有境界感也很见功底的力作。

莫树滋是一位很全面的画家,人物、山水、花鸟都有兴趣,而且产生过不少好作品,例如《为瞿秋白造像》,曾得过省展的创作奖。他的许多花鸟画被出版,很受读者欢迎,这使他领悟到了一个问题,画是可以雅俗共赏的。清末大家任伯年算个典型,吴昌硕、齐白石也都是雅俗共赏的例子。

莫树滋由博而专,近年创作的一批江南山水得明清诸家神韵,看得出在传统上下了大功夫。常州是块得天独厚的沃土,除生于斯、长于斯的的恽南天、“四王”、吴历都住在距此百里的之遥处,这六位被绘画史称为“清六家”,把中国文人绘画的笔墨推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莫树滋自幼受到这里人文风习的熏染,山川景致的陶冶,对造化有着属于自己的深切认识。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的学习,使他打下了扎实的造型功底,更需要的是学会了观察,在认识论上被名师启导,方法论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他学传统,也是在研究前人认识论上的成果,由怎么看到怎么画,传统留下了科学而严谨的体系。莫树滋山水从黄公望中得到精神,兼学倪云林,沈石田以至“四王”,布势严谨,用笔缜密,且气息宁静,五日也罢,十日也罢,不见一丝浮躁。肯在传统上如此下工夫的人今已不多见,莫树滋对传统的钟爱和由此获得的审美格致会使画家终生受惠。

莫树滋实现了石鲁先生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原则,他热爱生活,早在70年代便创作了一批年画、宣传画、连环画,那批洋溢着生活情趣和生命的作品让普通老百姓都非常喜欢,正是这一段艺术实践,使莫树滋知道了普通老百姓的审美心态,很自然地解决了为什么人创作的问题,所以也就自然地走上了雅俗共赏的道路。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是所有艺术家的共同点。莫树滋是位理性较强而又不失情趣的画家,所有心态也就比较平稳,心性笃定,不急不燥,慢慢地写下“五日一石、十日一水”,这是对中国士大夫画家心灵状态的延续。画史上确实也有一批磅礴,感情至上的画家,如凡*高,如徐文长,也确实留下了一批撼动人心的作品,但这类画家往往过早地结束的生命。艺术家的生命矿藏可以迅速的像烈火一样地燃尽,也可以慢慢地燃烧,直至炉火纯青,在中国艺术史上黄公望、沈石田。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都是这样的大师,一生修炼,直至天人合一。

数年不见,莫树滋他沉稳的笔触,不沾一丝浮华的语汇,慢慢地写自己对故乡山川风物,一树一石、一花一鸟的细腻体验,像一篇篇箫笛丝管写下的乐章,虽不给人,但给人以悠远的回味。可以断定,再过十年、二十年,莫树滋的乐章将进入一个更富回味魅力的状态,作为同道,期待着他的更新境界。

叶鹏飞《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常州刘海栗美术馆馆长》

把握文脉汲古出新

清初常州画派开创人恽南田在论画时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近读莫树滋先生将要结集出版的一大批山水画新作,即有如是感——他的山水画不但让我捧读再三,惊羡不已,更感觉到他是当代极少数能对中国山水画传统有着深刻认知,并付诸实践的画家。

莫树滋先生的山水画中体现出的对传统的深刻认知,首先在于他把握了中国画传承演化的文脉,在继承上有着独特的思考。

当今画坛,存在着诸多令人疑惑和遗憾的现象,究其根本,便不难发现是历史文化连续性的割裂,或者更为极端地背弃历史文化。所以,要清除这个疑惑或遗憾,必须承担起延续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责任。莫树滋先生即是这样一位承担责任者。

从唐末荆浩开始,山水画成为了中国画之首。为了能充分把握山水画发展的文脉,莫树滋先生以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大家为切入点,深刻领会南方、北方画派的源头,以此体会宋代画家李成、范宽、郭熙、李唐与他们的承继处和不同处,体会“元四家”特殊性,体会明清画家尤其是“吴门画派”的地域特色,理清了山水画演变、发展的脉络,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艺术追求的笔墨形式。尤其是董源的“峰峦出没、云雾显晦、布庄巧趣、皆得天趣、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眼影、一片江南”(米芾《画史》语)的画境对其影响尤深,催发了他以“南宗”为体、“北宗”为骨的融会贯通的把握方法,走上一条取法乎上的师古道路,这正是他的与众不同处。

莫树滋先生对传统文脉的把握又体现在他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认知上。

从莫树滋的作品中看到,他在学习方法上是师古,而作品却是以全新的面目出现的。其实,对传统的系统学习和借鉴,只是一个领会、积累的过程,只是一个方面。要追求高境界的表现形式,在以古为师的同时,还必须以自然为师。只有在这师古、师自然的双重道路上,才能到达别开新境的目的地。因此,莫树滋先生多年来常负箧写生,遍游名山大川,陶铸心象,将名山、名川与名家、名画一并观照,以此澄怀,以此悟道。古人山水、自然山水不断在他的心源融化。所以,在莫树滋先生的笔下,虽然表现的是江南山水。似乎又不仅仅是江南山水,这是他师古、师自然之后的双重结果,也是他“中得心源”之后的一种解衣磐礴的精神状态,一种澡雪精神。他的山水画上的造化之物,不是眼中所见,而是心中所得。

莫树滋先生对传统的深刻认知又体现在他对笔墨技法的把握上。程大利先生在读了莫树滋先生的山水画后有这样的评价:“布局严谨,用笔缜密,且气息宁静”,“肯在传统上下如此功夫的人今已不多见”,这正说明了莫树滋的独特处。当今许多画家抛弃了笔墨功夫,而莫树滋则是日积月累地锤炼,将深厚的传统笔法娴熟地驾驭,在传统的高峰上体悟,建立自己的个性。所以,莫树滋山水画中的线条都是临机而发,笔随心转,内涵丰富。尤其是他将传统的斧劈皴、折带皴和披麻皴自如地组合在一起,凸现出骨法用笔来,谨严而不拘谨成为莫树滋绘画线条的特色,有着“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的效果。

莫树滋先生的山水画对传统的深刻认知和文脉的把握,更体现在他的人文精神上。清人张式《画谭》中说:“言身之文,画心之文也。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未有心不和平而能书画者。”莫树滋先生即是一位心气和平的求道者。他能在潜研过程中,面对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而发生急剧变化的画坛,面对利欲地位纷争诱惑下的画坛,没有急功近利地去追风,没有被形形的时尚画风和新奇形式所打动,“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处,存心画中”(清人唐岱句),畅神心游于自己所追求的画境之中。

正因为莫树滋先生山水画创作上能把握中国画传统演化的文脉,对中国文化本体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所以才能在传统绘画遭到挑战和冷遇时,为画坛开辟了一条“新古典主义”山水画风,这是莫树滋山水的意义所在,也是让人一读而生情的原委。

人物文章

年画的特点与中国画的比较

作者:莫树滋

年画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尤其是满足了广大农村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年画是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是我们土生土长的艺术瑰宝。

年画其本身的产生和发展,已走过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风格随时代而不断变化,在土生土长的艺术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吱声独有的特点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鲜明特色。

大家知道,中国画在东方绘画中是最富有特式,有代表性的艺术。而年画是中国画的“土特产”,二者均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年画至今喜爱者甚多,影响面大,题材广泛,是根植最深的造型艺术。没有哪一种画可以出版发行几十万、几百万张,因此年画并不是短命的艺术。历史上,宋人的《百子戏春图》,宋徽宗的《瑞鹤图》,张择瑞的《龙舟夺标图》,苏汉臣的《货郎图》都可看作是年画,这些都是不朽之作。近现代画家周昌谷的《二只羔羊》,古元的《和农民谈话》,姜艳的《考考妈妈》,李琦的《走遍全国》,蒋兆和的《给爷爷读报》,刘文西的《同欢共乐》,这些作品都是出于名家之手,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石鲁、亚明、程十发、陈之佛等国画家也创作了不少有分量有影响的年画作品。

在中国绘画史的长廊中,人物画最早,长沙出土的楚墓中的帛画《龙凤人物图》证明了这点。山水画到南北朝开始成为独立画科,从表现技法上由工笔重彩并带有很浓的装饰性色彩转向水墨画,画风也随之由写实转到写意。民间年画的服务对象(即欣赏者)与作者的审美观决定了年画的特色,发展至今,年画的个性和特点更加明显。

一、年画内容题材是喜庆的

1951年文化部出版总署关于加强年画工作指示中指出:凡是有关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希望与追求,对于美好风物的欣赏与爱好,以及为人民所熟悉的优秀历史故事,民间戏曲的故事画都可以适当地加以保留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大家努力改变了农村长期封建迷信色彩旧年画充斥市场的局面。山东潍坊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北武强年画推陈出新,继承和发展。年画立意非常注重象征、寓意、谐音、等手法,如常见的松鹤延年,喜上眉梢,连年有余,花好月圆,而霸王别姬、黛玉葬花、打渔杀家等内容往往不受欢迎。这因为常有把年画中的内容和自己的前途及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具有盼望幸福忌讳倒霉和噩运的心理。

一幅受群众喜欢的年画可以是中国画,但一幅好的中国画不一定可以作为年画。一次一个农民朋友看到一张印刷的苏轼《古木竹石图》,从绘画角度看,作品笔墨不多,表现极有生趣。有评古木拙而劲,疏竹老而活,用笔草草,不求形似。但是这位农民朋友对这些毫无兴趣,弯弯的古树在农村只能做烧饭之用,那石头圆不圆,方不方,砌墙也不好用,从他的审美角度来讲根本说不通。中国画中的山水画重意境,也可以有多重风格寓意,如山水画《古木竹石图》《松劫》,人物《国殇》《山鬼》,也有花鸟画中借大片白花或乌鸦等所谓不吉利之物来表现一种"神"情"神意"。

二、年画的构图应该丰满

构图和内容题材的选择是密切相关的,内容是喜庆的,构图丰满并在均衡中求变化才能从形式上有热闹感。如获得第四届全国年画展一等奖的《鸿福满堂》中,人物四代同堂,共十一人,画面中充满了四季花卉,和各种水果,背景是一个大红福字和虚虚实实的梅花,整个画面是一个热热闹闹的鸿福满堂场面,这点就和中国画有些不同了,中国画中很注重以少胜多、一百当黑,以虚代实。年画画面一般不宜空白太多,内容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中国画中的空白不等于无物,而成为“意象”的空间,是一种“藏境”的手法。古人云:“境愈藏境愈大,,而意愈深。”宋代马远的《寒讲独钓》是通过半露的船和钓翁的动态表现出烟波浩荡的江水,这是一种以虚代实的藏法。齐白石的虾,背景是一片空白,但通过半透明的头、身和脚的动势,触须的动向等给人感觉和在水中一样。李琦的《走遍全国》,背景也是空白,画面是通过飘动的头发和手中的草帽给人以广阔的联想,以有限来表达无限。

三、年画色彩鲜明热烈

在年画用色的问题上,油画和中国画作者常感头疼,也是人们对年画称为“俗”的理由。其实我们得从年画的欣赏对象习惯和条件谈起,年画的广阔天地在农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农村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较多地方的住房还是低矮的土墙草房,光条件较差。这就要求年画色彩要鲜明,明亮这样才有一种节日的气氛,如果以某种“灰调子”或淡淡的朦胧感,或墨色过重的深层画面表现,可想而知,在光线弱的低矮房间中效果如何了。加之年画一挂一年,时间之长,淡雅的画面更不适合了。另一方面农村与城市的欣赏习惯也不一。农村拍像照最好不要过多强调反光和强烈的明暗,正面平光容易被接受,否则年纪大的人认为拍的是“阴阳脸”似包公一样。中的花青,对比十分强烈,又由于以墨线为基础,深浅画面在对比中调和,产生美感。六法中的“随类赋彩”讲的是表现对象固有色彩,但也不是纯客观的自然主义的描绘,而是为了画面艺术效果和主题思想进行变色。如《红岩村》中的红岩,齐白石《墨牡丹》,并非实际对象的颜色完全还原。年画与中国画用色等的相异是民族习惯、历史条件,欣赏者文化水平、心理要求和年龄不同决定的。

四、形象要健康

年画通过艺术形象反映人民的鲜明爱憎,不但景要美,人画的也要美还要达到外表与心灵美结合的画面效果。《女排夺魁》是全国第三届年画展的一等奖作品,画面以国旗,女排姑娘,奖杯及鲜花组成,画面中是一个年轻,美丽、稳健大方的女排姑娘形象,那欢快明亮的眼睛,松散的波浪形秀发,庄重的国旗和醒目的球衣,欢笑的表情流露出为国争光的豪情。这样的作品很快架起与观众感情的桥梁,唤起了观众的共鸣。老画家李慕白先生在对塑造年画的人物形象上是做了长期探索的,这幅作品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年画中的儿童画题材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形象必须天真、可爱、活泼、逗人爱,南京话就是“讨喜”。农民的新房中常常爱贴一些胖娃娃的**明星照,据说女同志平时经常看,朝暮与这些形象相处,期盼以后生的孩子也会漂漂亮亮。这说明了人们对美的向往。年画中除了任务形象要健康外,像山水花鸟画中枯木、瘦石、病梅、残荷、败竹、怪鸟这些消极的元素最好不要出现,因为农民不喜欢。年画中的月亮也不喜欢有却,俗话说“花好月圆”,所以月亮要画得圆圆的。中国画中的人物更强调神韵,喜怒哀乐各种神态表现得更为宽泛。如唐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根据十三个帝王的才艺,品质、作为不同个性。清任伯年忧国忧民,同情人民疾苦的《送碳》《城下乞食》以及黄慎作品中的纤夫、乞丐渔民等下层劳动者形象;元龚开所画墨鬼、钟馗等怪延形象和瘦骨嶙峋的马借以寄托自己对社会的不满。

以上就是年画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因二者均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很多方面有其共同点。年画发展到今天,当下从广义上讲不只是木版年画、擦笔年画、也可以是油画、中国画摄影、剪纸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别是改革开放后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年画与中国画两朵奇葩在艺术的百花园中必将会越开越鲜艳夺目。

1998年江苏省年画研究会员交流稿(安徽滁州)

作品赏析

上海师范大学有什么值得参与的校园活动

中国十大竹子名画:《墨竹图》、《清閟阁墨竹图》、《竹石图》、《墨竹图》、《双钩竹轴》、《雪竹图》、《墨竹坡石图》、《修竹图轴》、《竹石菊花图》。

1、《墨竹图》北宋文同

文同是北宋著名画家,以善画竹著称于世。文同墨竹画,大大超过了前人,所画竹叶,正面用浓墨,反面用淡墨,正反浓淡错落有致,灵气顿显。同时代的苏轼等人都学习他的画法,其后的追随者就更多了,中国画坛由此形了“湖州竹派”。

文同也就成了一代宗师,有“墨竹大师”之称,而“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

2、《清閟阁墨竹图》元代柯九思

《清閟阁墨竹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柯九思所作,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柯九思博学能诗文,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的绘画以“神似”著称,尤擅画竹,这也是他最喜欢的作画题材。

《清閟阁墨竹图》这幅经典国画竹子作品,就是柯九思为倪瓒画的,“清秘阁”是倪瓒的斋号。该图中画竹两竿整幅图清雅秀美,依岩石交错而立,姿态峭拔劲爽,石旁有雅竹杂草相衬,幽木与瘦石相映成趣,自有一股拔俗的清高之气。

3、《竹石图》清代郑燮

说起画竹,想必有不少人想到了郑板桥。郑板桥原名郑燮,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更是种竹、爱竹、观竹、咏竹、画竹之人,《竹石图》便是他晚年的最佳代表作之一,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竹石图》这幅国画水墨竹子作品,是一幅水墨写意画,也是中国画竹子水墨画精品。此画作中,几株翠竹于山崖绝壁处挺拔而立、迎风招展。画面简约明快,淡笔山石与浓墨翠竹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现出石之博大、竹之坚挺,尤其是细竹昂然傲气的精神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4、《墨竹图》明初王绂

王绂是明初著名画家,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他笔下的竹潇洒简练,意态飞扬,很有文人画的清幽之境,当时被称为画竹的“国朝第一手”。

《墨竹图》就是王绂的代表作之一,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著名竹画作品,画有新竹三竿,以墨色浓淡显竹之清韵萧萧、含雨带露之姿,枝叶飘摇,有潇洒出尘之致挺拔刚健之神。

5、《双钩竹轴》元代李衎

元代画竹的风气很盛行,但画竹的大类中也有许多细微的讲究,李衎则是水墨竹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李衎为元代著名画家,善画枯木竹石,双钩竹尤佳,和赵孟頫、高克恭并称为元初画竹三大家。

其在画竹上创立了独特的风格,形神兼备,追求蕴籍、自然、象征人物品德高洁的内在美。《双钩竹轴》这幅国画竹子精品,便是李衎代表作之一,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6、《雪竹图》五代南唐徐熙

《雪竹图》传为五代南唐画家徐熙所作,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这幅中国画竹子水墨画,描绘了江南雪后严寒中的枯木竹石,石后三竿粗竹挺拔苍劲,其旁有弯曲和折断了的竹竿,又有一些细嫩丛杂的小竹参差其间,更觉情趣盎然、生机勃勃。

《雪竹图》构图新颖,层次丰富,将志向与凝集于一体,表现在灵感奔放与娴熟技巧之中的水墨画法是难以摹拟的,堪称五代的佳作。

7、《墨竹坡石图》元代高克恭

《墨竹坡石图》是元代画家高克恭为其好友龚璃所作,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国画水墨竹子作品,描绘的是烟雨漾漾中婷婷玉立的秀竹及山石,石旁竹草丛生,竹叶自然下垂,生动地写出了竹子在烟雨中挺秀潇洒的姿态。

该画作在构图上,以坡石压角,竹丛立于石后,由根至顶,含而不露,平稳劲挺,使文同以来的折枝式构图产生了变化。这种构图模式对后世影响很大,形成常见的墨竹表现图式。

8、《潇湘竹石图》北宋苏轼

《潇湘竹石图》是北宋著名书画家苏轼创作的一幅水墨画,现藏于中国美术馆。这幅著名的国画竹子水墨画,是苏轼传世之作两幅中的其中一幅,也是国画竹子十大经典作品之一。

《潇湘竹石图》整幅画作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强烈对比,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

9、《修竹图轴》元末明初倪瓒

《修竹图轴》是元末明初著名画家倪瓒所作,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名家水墨竹子作品,是倪氏晚年代表作之一,却未显颓老之气。此图绘竹一枝,横梢一枝,竹叶偃仰,疏朗多姿,布置精彩;且用笔瘦劲,浓淡相间,笔墨温润,得清简之韵,不徒具竹之形貌,兼得竹之性情。

10、《竹石菊花图》明代米万钟

《竹石菊花图》是明代书画家米万钟所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国画竹子精品,所绘的是几块湖石边杂生的菊花与嫩竹,布局超逸,用墨浓淡相映,用笔细致工整。

图中两块湖石,其一用墨稍浓而透明,其一用清逸的淡墨画出,勾皴上都有“范宽”的“雨点皴”的笔法;菊花用双钩法,菊叶亦用没骨法,墨色清润;细竹也或以秀逸的浓墨勾染而成,或以淡墨写成,笔法老健秀挺。整个画面使人感受到一种恬淡、清雅的诗意。

关于景点的诗画画作品有哪些

校园生活中,校园活动的出现既可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同时还让我们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许多新生对上海师范大学的校园活动很感兴趣,接下来我来介绍一下我心目中很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吧。

一、平凡的世界-话剧免票入场

话剧普及能够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增加我们活动,还可以让我们在学业压力下,得到放松。也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示出著作里的场景,让观看的同学用一直相较轻松的方式了解“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

二、校园实景微舞剧

在上海师大文苑楼前草坪、学思湖畔行知园和学思桥上演的微舞剧,完美地将舞蹈、绘画、音乐等艺术媒介置于同一个时空,带领师生在书香墨韵的笔墨间,悠扬动人的琴声中,感悟舞蹈语言呈现的师大力量和师大精神。

作为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师范大学“奋进新时代”艺术展示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之约》沉浸式实景微舞剧和“赤子之心”海归钢琴家中国作品专场、“都市之恋”海派手风琴作品专场、“江南之韵”民族器乐重奏和合奏专场、“经典之乐”交响乐和管乐专场、“人民之歌”合唱团专场、“雅颂之风”古筝作品专场和“信仰之光”经典**歌曲专场,场场爆满的艺术大课堂,是上海师大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生动实践。

三、校读书文化节-暨海湾高校江南文化主题文化活动

学校读书文化节是由学生社团与图书馆相互合作并完成的一项具有积极传播意义的江南文化主题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深度合作,是近年来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一个特色。

了音Studio带来《雨读江南》情景剧,体现了江南人爱国的刚烈、匡世的情怀。猗兰汉服社的表演《声声慢》将清绝奇妙的舞和清亮悦耳的歌相嵌交织,将我们带回古代的江南。

扇舞社带来的表演《扇舞风华》将中国传统太极功夫扇与国风音乐相结合,展现青春魅力,传递文化自信。

四、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

在奉贤校区图书馆一楼大厅,博物馆方将师大馆藏文物搬到展板上,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格物致知-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珍藏集萃展”。博物馆专门选派经验丰富的志愿者讲解员赴奉贤校区为师生进行讲解,不少老师和学生驻足良久,聆听互动,细细品味这份欣赏文物的安静时光,感受博物馆带来的美好生活畅想。

“明思家”之一的仇英擅长画画是什么?代表作品有哪些?

关于景点的诗画作品有《万壑松风图》、《秋兴八景图》、《杂花图卷》、《桐庐一角》等。

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创作的绢本设色山水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图以万壑松风为主题,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深山中幽僻的崖谷间,奔跃的泉水和郁茂的松林,衬托山峰高峙,山石危岩。

秋兴八景图是明代画家董其昌创作的一幅中国山水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图以中国传统笔墨表现巴蜀秋景,将江南的温和秀润与巴蜀的奇伟瑰丽合二为一。图中写山,层层叠加,直追黄大痴(即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杂花图卷是明代徐渭创作的纸本水墨设色画,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该图卷以水墨来描绘杂花,用笔奔放豪爽,风格泼辣,尽显作者个性。图中分别绘有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葡萄、芭蕉、梅花、水仙和竹等十三种花卉蔬果。

桐庐一角是近代画家丰子恺创作的一幅中国画,现藏于中国美术馆。该画以中国山水画的形式描绘了桐庐的景色。画面中描绘了桐庐的民居、山峦、江水等元素,表现了桐庐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国画的意义和魅力

国画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它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文精神和思想观念。通过欣赏国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国画常常表现出民族精神,如忠诚、勇敢、正直、智慧等。

国画注重笔墨技巧,通过熟练的笔法和墨色运用,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韵味。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等变化,都能为画面带来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国画在构图布局上强调整体与局部的统一,注重画面结构和意境的营造。

沈尹默(沈尹默草书千字文)主要经历

艺术风格

仇英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亭台楼阁,尤其擅长临摹。唐代著名画家的作品很多,比如《宋人图画书》,《小昭中学年轻化图》。如果将先前的副本与原始副本进行比较,几乎不可能辨别真伪。这幅画主要模仿赵伯驹和南宋的“庭院风格”,以青绿的景色为主。淡雅秀丽的色彩,与文人画所提倡的笔墨题材和趣味融为一体。

仇英擅长人物画,尤其是女性。他非常重视历史题材的描写和刻画。他吸收了南宋的马和元人的技艺。他文笔苍劲,尤其擅长临摹。他把黄纸涂成粉红色,并潦草地写下真相。至于崔法金浩,他充满冷漠和肃穆,优雅而不失古人。他特别擅长用粗细不一的笔触表现不同的物体,如圆滑的圆或尖锐的曲折。他不仅擅长着色,而且擅长素描。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优美,线条流畅,直入宋室。它们对后来尤丘、雨荷和清代的仕女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们成了那个时代美女的典范。后人评价其仕女画,描写细腻,笔触生动。李京伊彦是明代杰出的人物画家。优秀作品有《人物故事图》、《汉宫春晓图》卷、《服务图》卷等。

在仇英流传的作品很少。其中,只有23件在上海博物馆。《剑阁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在世的晚年所作的历代名画临摹。连山势都很险峻,悬崖如劈而立,气势奔放。行进在山腰的部队,无论是隐蔽的还是可见的,都生动地描绘了蜀道之行的艰难险阻。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丰富的藏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精美的工笔画。共有10页,每一页都描述了古代的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

其中《品古在竹院》,人物的着装格局,有点战笔,模仿周文举的方法。《人民风景》,《鲁兹请安》,《琵琶行》都是用蓝叶、布局、结构、树木、石头等画线。都是模仿马。《费明出赛》和《贵妃出彩》的第二张图中,唐夫人的妆容很美,铁线条和服装线条,细腻流畅。绘画技术是从五代和宋代的传统中发展起来的。但真正的花鸟画传世不多。故宫收藏了《吹笛引凤》的散页,几乎成了独本。国内其他博物馆也收藏了一些作品,如天津博物馆的《桃源仙境图》。点缀着人物的秀美恬静的山川,更增添了风景的妙用。

清明节期间在河边

《双钩兰》《明代仇英》用浓绿的彩笔描绘了明代苏州的生活和民俗。这幅画长9.87米,高0.3米,两千多字。当时的天平山、运河、古城墙清晰可辨。整幅画充满了美丽的风景。

秋本《清明上河图》传播有序。其艺术鉴赏研究价值虽不能与张择端宋版《清明上河图》相比,但却是历代《清明上河图》的绝佳摹本。据专家分析,仇英创作《清明上河图》时,很可能参考了张择端的构图。而茶馆、装裱店、染坊的细致入微,体现了江南水乡独特的生活方式,其中也包含了艺术家本人的风格。

1945年,溥仪逃离满洲,包括《清明上河图》在内的多件文物被遗弃在沈阳机场。1950年,三幅《清明上河图》的画被送到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东北博物馆。鉴定人杨不仅发现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发现了《清明上河图》的复仇版。

其中两件《清明上河图》以仇英的名义出现,原本藏于清。初版《清明上河图》编录原《石渠宝记》,刻有“父抄张宋择端吴门秋笔”字样。这是石渠宝鸡描述的。像仇英的张择端,他的《中华宫》展现了城市的繁华生活和民俗风情,场面宏大。这幅画真实地描述了清明节期间郊区、城市和宫城的不同场景。有荒凉的郊区,也有繁华的市区。乡间有茅草屋,幽静的田间小路,还有优雅壮丽的宫城。有达官贵人在法庭上自得其乐的场景,也有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图有2012个人物,还有大量的车、船、动物等等。其中的人物个子不高,却把自己的身份和表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这幅画虽然是临摹的,但是房子的结构和人物的服饰都明显表现出明朝的特色。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明代江南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民俗等社会状况。这为我们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这幅画本身也是风俗画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据专家分析,仇英创作《清明上河图》时,很可能参考了张择端的构图。而茶馆、装裱店、染坊的细致入微,体现了江南水乡独特的生活方式,其中也包含了艺术家本人的风格。秋《清明上河图》的研究价值不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宋,但却是历代《清明上河图》的代表作。

汉宫肖春

是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中国高档装饰女装第一长卷。明代仇英制造。丝绸的颜色很好,长30.6厘米,宽574.1厘米。作为一幅美女画,它属于一个庞大的体系。

作品以春日清晨的汉朝宫殿为主题,描绘了公主和宫中各种美女的生活。整个画面很复杂,笔触清晰,色彩淡雅。树木、奇石和宏伟的宫殿点缀其中,呈现出仙境般的壮丽景象。除了女性美丽的群像,还融合了琴棋书画、古史、花卉等文艺休闲活动。它是仇英历史故事画中的一朵奇葩。

仇英以他画中的“装饰华丽的女士”而闻名。是仇英高级装饰仕女画的杰出代表。这幅画勾勒出了美的美丽和优雅。画家用极其华丽的笔墨表现了宫中嫔妃的日常生活和园林大殿的富丽堂皇,并生动地描述了其使用功能。它不仅是仇英一生的杰作,而且在中国装饰精美的仕女画中独树一帜。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沈尹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沈尹默草书千字文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沈尹默的生平简介

原名君默(因其在北大担任教授时少言,被同事调侃说“要口干嘛”所以建议其君为尹,随后便改名沈尹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浙江湖州人,1883年生在陕西汉阴。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早年二度游学日本的沈老,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的得力战士。陈独秀曾批评沈尹默“字则其俗在骨”,因此两人关系不佳。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老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1932年,因不满遏制、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足见沈先生高风亮节。11年6月1日,备受迫害的一代书法大师沈尹默,病逝于上海,享年88岁。沈尹默先生是陈毅先生进城后第一位拜访的民主人士,是第一届上海市人民委员,是总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历届上海市人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949年后,他先后参加了市政协、市博物馆、市文管会、中国画院、市文联、市文史馆的工作,亲自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尤其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曾接见过他,对他的工作和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收藏书画集》的第一页乃是沈老写给的书法。总理家中和办公室都曾挂过沈老的字。着有《二王法书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妻释义》等。出版主要书法集、字帖有《沈尹默法书集》、《沈尹默手书词稿四种》、《沈尹默入蜀词墨迹》等,约二十种。诗词著作有《秋明室杂诗》、《秋明室长短句》等。

沈尹默力推“标准”楷书,为何最终没有成功?

沈尹默典型的书体是他的行书,行书是他一生书法艺术的最高成果。体丽笔健、清雅脱俗可为之概括。沈尹默书法给人一珠圆玉润、骨肉停匀的华丽之美。沈尹默用笔,讲究极为严格,他要求笔笔中锋、不能苟且。他尝言:“中锋乃是书法中的根本方法,必当遵守的笔法。”

沈尹默未能彻底摆脱早年养成的俗气,缺乏创造精神

沈尹默其书法整体风格表现为中正平和而接近内敛,绝非狂放一路。无论是他的正书还是行书,这个特点都极为明显。这与他早年严谨的欧体楷书训练有一定的关系,也与他严谨的治学作风有关系。他的正书无论魏碑还是欧体,点画位置各得其所,前后照应,呼应连贯,结构紧凑,些无散漫懈怠之处。在行草书中,他的严谨依然不减。他的行书,字形大小与楷书相对类似,很少出现大小极度反差的情况,基本上大小如一,极少作反差较大的对比。

字中也极少放纵的笔画,既无纵恣的竖画,也无开张的长撇大捺,而是温润平和、含蓄内敛的优雅的笔画。这一点,他的书法格调更接近于宋人,如苏轼。他将自己的诗情与学养,用这种十分中和雅美的方式表达于纸上,正与宋人的书卷气与写意精神相合。所以,我们不能以纯粹的回归二王书法来评价沈尹默。

沈尹默书法没有晋人那样洒脱的风神,他具有唐人严谨的法度,宋人丰富的内涵,元人优美的字态,是一位帖派书法的集大成者。沈尹默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及研究,一生中几乎每天都坚持诗词写作,平生所写诗稿在数十本以上。他对诗歌兴趣发端于唐人,而所得力处却在宋人。以陆游、杨万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晏殊对其影响最大。

沈尹默的古典文化情结,使他在晚年以后不再从事新诗创作,而钟情于中国书法的研究与创作,有力说明了古典文学与书法艺术的密切关系。虽然沈尹默从诗歌领域的淡出影响了他在全社会的知名度,但却使中国书法艺术在充满革命浪潮的解放初期得以经典式的延续,更使得沈尹默的书法具备了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

批评沈尹默书法的风潮,批评的矛头主要指向他拘谨的用笔方法和缺乏创造精神的书法风格。应该说他对笔笔中锋的绝对要求确实有其僵化的一面,也影响了他书法的表现力。他的书法个人风格应该是存在的,但也确实不如历史上的许多大家那样明显、那样突出。但这些都不是沈尹默书法的最大问题,沈尹默书法的最大问题还是当年陈独秀先生给他的警示:“其俗在骨”。

可以说,沈尹默一生都未能彻底摆脱早年书法所养成的习气或者说是俗气。也许这种俗气并不是其俗在骨,但他的笔墨中间的确缺乏晋人的逸气,而这种逸气是王羲之书法的精神所在。同时,早年学习黄自元楷书所形成的相对机械的审美观,一直笼罩在他的笔下,可谓挥之不去。所以,沈尹默书法的俗气是审美观念上的,而不是作品内涵上的。

沈尹默的介绍

沈尹默(1883年-11年),原名君默,祖籍浙江湖州人,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米芾)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