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旅游景区安全防范要求第一部分_旅游景区如何构建游客安全预警系统

tamoadmin 2024-09-01 人已围观

简介1.怎样完善旅游安全保障呢?2.智慧景区到底有多智慧3.谈旅游安全问题及对策智慧旅游,即运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和装备,充分准确及时感知和使用各类旅游信息,从而实现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体验的智能化,促进旅游业态向综合性和融合型转型提升。当前景区智慧化建设多是用“两中心六平台”的建设体系实现智慧旅游(景区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适用的系统)。“两中心”即文旅大数据中心、产业监测及应急指挥中心

1.怎样完善旅游安全保障呢?

2.智慧景区到底有多智慧

3.谈旅游安全问题及对策

旅游景区安全防范要求第一部分_旅游景区如何构建游客安全预警系统

智慧旅游,即运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和装备,充分准确及时感知和使用各类旅游信息,从而实现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体验的智能化,促进旅游业态向综合性和融合型转型提升。

当前景区智慧化建设多是用“两中心六平台”的建设体系实现智慧旅游(景区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适用的系统)。

“两中心”即文旅大数据中心、产业监测及应急指挥中心,“六平台”则是指移动管理平台、智慧景区管理平台、智慧文旅服务平台、智慧文旅营销平台、智慧景区电商服务平台、智慧文旅产业促进平台。部分景区还会增加提升游客体验的智慧应用设备,如VR、智能穿戴设备等。

文旅大数据中心依托全域文旅数字地图,为景区提供详细的全域文旅数据、产业运行数据、景区实时监控、多维度游客画像等信息,并和“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及时获取保定各景区游客评价、景区内及周边交通状况和实时投诉信息等,可提升景区的智慧化监管能力和数字决策能力。

产业监测及应急指挥中心可通过景区数字地图可一览景区所有情况,集数据、监测、控制、维护、管理功能于一体,实现对全景区的实时控制管理。在地图上集中地展示社区所涉及到的网格、环境、生态、设施、人口、各部门等各类业务信息,实现业务协同;并与建设指挥中心的对接,发生应急时,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依据相关预案、知识库形成针对应急的最终处置方案,组织相关人员、物资,依据平台提供的应急处置力量与应急分布情况,配合相关部门,协调各单位迅速部署实施,积极开展应急处理与相关处置工作。

移动管理平台可以让领导通过一部手机掌握旅游动态。并通过数据分析结果,即刻制定下一步工作。

智慧景区管理平台集成景区数据监测管理,可实时分析客流数据、游客画像、全网舆情监测等。

智慧文旅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电子自助导游导览和一站式服务帮助,实现一键投诉/投诉处理、 意见反馈等,满足游客“一部手机游景区”的需求。

智慧文旅营销平台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号、一机游(APP/小程序)、抖音、微博等媒体账号,搭建全媒体营销矩阵,为游客提供游前、游中、游后,所有可能需要的旅游资讯。满足游客需求、旅游目的地形象展示,提供全方位的景区景点、旅游资讯、政务公告、玩转景区,攻略游记、活动盛事、特色景区景点等精准信息服务。

智慧景区电商平台通过SaaS化整体架构,实现游客多渠道上的门票、套票、酒店、特产索道票、交通、商品、线路等产品的查询和购买。

智慧文旅产业促进平台通关分析当地或周边文旅产业发展情况,搭建投融资平台进一步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怎样完善旅游安全保障呢?

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发布“旅游+互联网”行动,明确到2018年,全国所有5A级景区都将提升为“智慧旅游景区”;到2020年,将在国内实行所有4A级景区全面推广免费WIFI、智慧导游、电子解说、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

打开百度APP看

建设“智慧景区”已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国内很多景区率先积极探索这方面,从整体上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创新等方面全面提升对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应对能力。

景区综合管理平台,集一个中心、四个板块于一体。通过产品优化、无线AP、OTA对接等智慧服务,实现景区内各系统的一体化运营,数据和系统的分析整合逐步完善,解决了以往系统和数据的孤岛化和碎片化问题,真正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和“系统地图”,达到了优化景区旅游利用、有序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游客满意度和产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大数据分析中心。景区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景区收费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收集、整理、分析和存储游客信息,可以准确判断游客来源、性别、年龄等详细信息,为游客建立准确的用户画像。景区大数据分析系统为景区精准营销提供数据保障,也为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智慧管理部分主要以景区综合票务管理系统、酒店管理系统和监控系统为基础,提高景区管理效率。

智慧营销板块主要利用景区官方咨询网站、电子商务平台、微商城等渠道,宣传推广景区优秀旅游产品。

智慧服务主要由投诉评估系统、语音导航系统、高德导航等软件和程序组成,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个性化的服务。

智慧保护区主要实现景区生态保护和环境监测保护功能。保护景区原有生态景观和,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

景区票务综合管理系统新增人脸识别功能。游客通过网上渠道(小程序售票、微信售票、OTA平台)购票后,持或人脸识别即可快速入园,缩短游客入园时间,提高景区检票效率,减少滞留现象,降低感染风险。同时,鉴于肺炎疫情的特殊因素,今年景区实施了网上实名制“非接触式”购票系统,使得购票更加方便和安全,也为旅游旺季客流控制和分流提供了数据决策。优化景区系统配置,加强景区信息安全保护,增加应用服务器、防火墙、堡垒机等新硬件设备,实现可搜索、可追溯。同时,为了防控疫情,景区山门增加了智能测温设备,提高了景区人体体温筛查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景区防疫工作提供了智能化保障。

全面覆盖“旅游+智慧管理”,实现景区健康有序发展

目前智慧景区已经发展成为全通道、全票、人脸识别系统的景区,可以根据景区实际情况进行多功能智能管理。

为了保证游客的安全,景区拥有庞大的监控系统,通过500多台摄像头监控景区内的主要街道和各种山门,并通过景区IP网络广播系统对23个不同区域的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给出预警提示,从而有效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如果天气不好,向雪景区的监控系统会提醒游客,疏散人群。在紧急情况下,游客可以通过网络广播系统广播失踪人员的信息。

在这个智慧管理平台上,还建立了一个720全景系统,覆盖了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和景点的全貌。游客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入系统,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景区最美丽的风景,如智慧民宿、屋顶白雪、挂满新年味道的。独一无二的向雪夜晚更美,让游客身临其境,真实感和体验感远远超过传统画面。

据了解,2018年以来,各地景区本着“智慧第一、开放互联”的建设理念,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标准、共享、安全可靠、实用实用的建设原则,建设了智慧景区。综合管理系统将传统的景区管理转变为智能化管理,将分散管理转变为协同管理,将多层次管理转变为扁平化管理,将粗放管理转变为精细管理,实现了

建设“智慧景区”不仅是中国景区未来发展之路,也是新形势下中国景区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相信随着“旅游+智能管理”的日益升温,景区将真正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也会为普通人带来更好的游玩体验。

智慧景区到底有多智慧

完善硬件设施平台。近年来,索溪河水利景观工程、城中村改造、城市道路“白改黑”、纳百利酒店等重点工程相继建设或完工,杨家界索道的开通运营,百龙天梯提质改造,袁家界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完工,天子山索道的改建,景区公厕、摊棚摊点、休息点、观光台、自驾游体系提级工程取得突破,交通干线还实施了安保工程、危桥改造等项目,在重点危险路段设置了钢索护栏、防撞墙、挡土墙。坚持以设施建设夯实安全基础,2013年、2014年共实施重点项目82个、完成投资41亿元,2015年谋划实施项目50个、完成投资30亿元,各个工程项目的推进让城区、景区设施全面升级,全区交通路网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城区旅游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景区游览安全网络更加完善,游客安全更有保障。

完善信息管理平台。实施“智慧武陵源”工程,实现“安导通”智能旅游服务、气象灾害防御、WIFI、信息化咨询、武陵源旅游五大系统景区全覆盖,为游客平安畅游武陵源插上智慧的翅膀。坚持科技兴旅与科技护安并举,在旅游相关的林业、交警、水务、交通等部门和环保客运公司、出租车公司、旅游运输公司等涉旅企业安装,对景区森林防火进行全天候监控,对道路交通、山塘水库、水上交通等旅游敏感区域实施动态监控。尤其百龙天梯公司用机器人针对电梯支架倾斜、钢筋应力等参数实施全天候在线安全监测,并在上下站添置安检扫描仪,加强安全预警防范能力。多数宾馆酒店升级改造锅炉,提高安保水平。健全完善“天网”工程,在城区、景区、集镇等公共部位安装完成480个监控探头,实现公安联网,确保社会和游客的公共安全。

完善“三必须”服务平台。扎实开展“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有诉必果”的服务游客“三必须”活动,建立健全旅游服务零缺陷机制,叫响“不让一个游客受委屈”口号。按照“统一元素、统一风格”的要求,在主要路段路口、城区道路、景区景点新设置标识标牌154块,改造标识牌980块;按照外观、设备、标识、工装、培训“五统一”标准,在景区景点、城区交叉路口、门票站、游客集散地设立23个咨询台,确保景区随处有标示、事事可咨询,实现自助游无安全障碍。完善纠纷调处平台,在各景区设立7个警务室和5个旅游速裁法庭,全力提升工商12315、物价12358、旅游12301热线服务水平。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对涉旅企业或经营户进行诚信等级评定,诚信经营的授牌推介,违法违规的打入诚信“黑名单”并依法严处,提高了游客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

谈旅游安全问题及对策

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发布“旅游+互联网”行动,明确到2018年,全国所有5A级景区都将提升为“智慧旅游景区”;到2020年,将在国内实行所有4A级景区全面推广免费WIFI、智慧导游、电子解说、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

打开百度APP看

建设“智慧景区”已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国内很多景区率先积极探索这方面,从整体上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创新等方面全面提升对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应对能力。

景区综合管理平台,集一个中心、四个板块于一体。通过产品优化、无线AP、OTA对接等智慧服务,实现景区内各系统的一体化运营,数据和系统的分析整合逐步完善,解决了以往系统和数据的孤岛化和碎片化问题,真正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和“系统地图”,达到了优化景区旅游利用、有序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游客满意度和产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大数据分析中心。景区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景区收费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收集、整理、分析和存储游客信息,可以准确判断游客来源、性别、年龄等详细信息,为游客建立准确的用户画像。景区大数据分析系统为景区精准营销提供数据保障,也为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智慧管理部分主要以景区综合票务管理系统、酒店管理系统和监控系统为基础,提高景区管理效率。

智慧营销板块主要利用景区官方咨询网站、电子商务平台、微商城等渠道,宣传推广景区优秀旅游产品。

智慧服务主要由投诉评估系统、语音导航系统、高德导航等软件和程序组成,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个性化的服务。

智慧保护区主要实现景区生态保护和环境监测保护功能。保护景区原有生态景观和,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

景区票务综合管理系统新增人脸识别功能。游客通过网上渠道(小程序售票、微信售票、OTA平台)购票后,持或人脸识别即可快速入园,缩短游客入园时间,提高景区检票效率,减少滞留现象,降低感染风险。同时,鉴于肺炎疫情的特殊因素,今年景区实施了网上实名制“非接触式”购票系统,使得购票更加方便和安全,也为旅游旺季客流控制和分流提供了数据决策。优化景区系统配置,加强景区信息安全保护,增加应用服务器、防火墙、堡垒机等新硬件设备,实现可搜索、可追溯。同时,为了防控疫情,景区山门增加了智能测温设备,提高了景区人体体温筛查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景区防疫工作提供了智能化保障。

全面覆盖“旅游+智慧管理”,实现景区健康有序发展

目前智慧景区已经发展成为全通道、全票、人脸识别系统的景区,可以根据景区实际情况进行多功能智能管理。

为了保证游客的安全,景区拥有庞大的监控系统,通过500多台摄像头监控景区内的主要街道和各种山门,并通过景区IP网络广播系统对23个不同区域的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给出预警提示,从而有效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如果天气不好,向雪景区的监控系统会提醒游客,疏散人群。在紧急情况下,游客可以通过网络广播系统广播失踪人员的信息。

在这个智慧管理平台上,还建立了一个720全景系统,覆盖了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和景点的全貌。游客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入系统,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景区最美丽的风景,如智慧民宿、屋顶白雪、挂满新年味道的。独一无二的向雪夜晚更美,让游客身临其境,真实感和体验感远远超过传统画面。

据了解,2018年以来,各地景区本着“智慧第一、开放互联”的建设理念,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标准、共享、安全可靠、实用实用的建设原则,建设了智慧景区。综合管理系统将传统的景区管理转变为智能化管理,将分散管理转变为协同管理,将多层次管理转变为扁平化管理,将粗放管理转变为精细管理,实现了

建设“智慧景区”不仅是中国景区未来发展之路,也是新形势下中国景区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相信随着“旅游+智能管理”的日益升温,景区将真正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也会为普通人带来更好的游玩体验。

谈旅游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旅游安全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业。然而目前我国的旅游安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分析旅游安全的现状和表现形式,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能够对旅游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旅游;安全;对策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生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外出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旅游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然而,旅游活动的增多也使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大,旅游安全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焦点。

 一、旅游安全现状

 安全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是旅游活动顺利发展的保障,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旅游业是个综合性的产业,它涉及到很多社会部门和行业,旅游活动又包含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现代旅游业由于各种社会的和自然的因素影响,潜在着许多危险和不安全因素,旅游行业和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着潜在的旅游风险。旅游安全问题产生后,会通过各种媒介影响到潜在旅游者,影响潜在旅游者对目的地决策行为。由表1我们也可以看出,旅游风险可能是来自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也可能来自旅游者自身和旅游组织者等各个方面。因此,解决旅游安全问题,加强旅游安全研究,不仅是旅游活动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旅游业做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目前情况下,旅游安全还在频繁发生,甚至出现了增长的趋势。据国家旅游局综合司统计,从2009年初至9月份仅9个月中就发生了41起旅游事故,其中重大8起,比2008年同期增长60%,整体比2008年同期增长10.8%。由此可见,旅游安全问题越来越尖锐,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时刻关注的.问题。

 二、旅游安全的表现形式

 旅游安全的表现形式在实际生活中是各种各样的,而且常常是交叉出现。按照旅游研究对象划分,旅游安全表现为旅游主体安全、旅游客体安全、旅游中介安全。旅游主体安全就是旅游者的安全,旅游客体安全为旅游目的地人和物的安全,旅游中介安全为各种旅游接待设施和人员的安全。按照旅游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进行划分,旅游安全表现为饮食安全、住宿安全、交通安全、游览安全、购物安全和休闲安全。按照最终的表现形式划分,旅游安全表现为交通事故、疾病、治安、火灾、食物中毒、旅游设施事故等。

 三、旅游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旅游安全法规

 旅游安全法规是从法律上保障旅游安全,为旅游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依据,依靠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来规范和约束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意志和防控意志,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安全防范意志,约束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各种不当行为。目前,虽然旅游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国家和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各种相关法规,但是我国的旅游法体制还不完善,对安全问题只是做出了原则性的指导和规定,在处理旅游安全的相关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空白处。旅游安全法规是旅游安全得到保障的基础,完善的旅游安全法规是旅游业顺利、平稳发展的保障和前提。

 (二)建立旅游安全预警系统

 旅游安全不仅仅考虑与人们生命财产直接相关的安全问题,还应涵盖旅游安全、旅游环境安全等内容,准确、及时的预警信息能有效减少国家经济损失,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危险事故的预警也是一种安全。旅游安全预警就是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通过科学指标,对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一定旅游区域内的旅游动向进行预测和引导,使旅游效果达到最佳。旅游安全预警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它是为了预防旅游活动过程中发生危险而建立的报警和排警系统,它担负着旅游安全信息的搜集、分析、对策制定和信息发布等功能,是国家发布旅游安全信息、进行安全预控的组织机构,它在警示旅游者和旅游企业、增加安全意志、提高安全防范与控制能力,使旅游者和旅游企业预见问题并取积极的防范措施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作用。

 我国目前很多地方都建立了日旅游预警系统,属于旅游团体协作机构,依靠其成员单位的广泛性和权威性已经在日旅游活动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可以在日旅游预警系统的基础上,集成和调配相应的功能,建立一套完善的旅游安全预警系统。

 (三)建立旅游急救系统

 我国现有的旅游安全急救系统还不成体系,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程度比较低,这使得急救工作的效率不高。张秋芬指出,旅游急救系统应包括:(1)救援指挥中心。对整个旅游安全急救工作的进行开展、协调、整体统筹。(2)安全救援机构。涉及到很多部门,如医院,消防部门,及其他与救援工作有关系的其它部门。(3)安全救援的直接机构。包括可能发生旅游安全问题的旅游景区(点)、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和社区。(4)安全救援的间接机构。包括旅游地、保险机构、新闻媒体和通讯部门。这些部门虽然不参加直接的救援工作,但是却对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一个完善的旅游安全急救系统要能够这四个部分组织起来,以救援指挥中心为核心统一策划旅游安全急救工作,一旦发生旅游安全事故,各方面能够快速、有序的开展工作,发挥集体的力量,顺利解决问题。

 (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旅游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相对于其他产品,旅游产品有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储存性、异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旅游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旅游从业人员的即时表现来决定的。如果旅游从业人员没有掌握足够的基本安全知志,或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不按有关规定行事,就会大大增加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旅游企业和旅游有关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知志水平和安全防范意志,强化他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工作的意志,将安全事故的发生扼杀在萌芽阶段。

 (五)加大旅游安全的宣传教育

 针对近年来出现的诸多安全事故,旅游企业及旅游有关部门应加大旅游安全的宣传教育,增加人们对旅游活动过程中潜在危险的了解,提高社会大众的自我保护意志。

 参考文献:

 [1] 郑向敏,卢昌崇.论我国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11(6).

 [2] 朱红新.旅游安全及其管理体制研[D].南京农业大学,2007,(11).

 [3] 李巧玲,彭淑贞.旅游安全及其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6,(1).

;